让规范倒逼习惯标准的力量,颠覆了我的印象
11年前,大洋彼岸的澳大利亚昆士兰铁路公司迎来了一位来自中国的访客。眼前的一切都让人耳目一新:管理人员不多,但一切都井然有序,甚至工人上下行走的方向都有明确的规定。访客离开时除了羡慕,心里还有一个结:“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达到甚至超过这个水平?”
时间解开了参观者刘俊平心中的结。如今,在他担任段长的中铁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合肥机务段,安全持续稳定,各项安全管理措施成为同行学习的典范。“这里的管理真规范!”“颠覆了我的印象!”前来参观考察的国内外同行都留下了这样的感慨。
究竟是什么促成了这样的变化?记者通过调查采访发现,这背后是标准的力量。
制定标准:让规范强制习惯
标准的力量来自于制度和责任规范的科学性、务实性。
今年5月,一场车祸导致合肥机车检修车间电气组领班在家休养两个月,车间临时安排了后备领班接替,电气组正常运转,安全、质量、工作效率均未受到影响。
过去,如果组长不在,事情就乱了,现在有了标准化的制度,事情就变得井然有序。
合肥机务段由5个机务段整合而成,现有7000余名干部职工,承担着600余台机车、21条线路、700多对交路的机车运用维护任务。
从高速到普速、从客运到货运,区段使用10类20辆动车组列车、5种电力机车、11种内燃机车;合肥至淮南、淮北,阜阳至芜湖、绩溪,区段设有多个异地车间。
如何团结干部职工,实现运输生产长治久安?段领导班子感到责任重大。
“如此复杂的安全形势,必须靠科学的制度。”段领导班子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按照中国铁路总公司对机车系统标准化建设的要求,结合单位实际情况,提出了“严格管理到位、质量标准到位、真情关怀到位”的思路。
“标准”的种子开始在段落中萌芽。
“标准”二字并不难理解,中国古语“车行有标准,书行有标准”就是对它的生动诠释,但让习惯了传统管理方式的员工按照统一的标准去做事却并不容易。
在中国铁路总公司党委提出强基础、达标、提质量、增效益的工作主题后,合肥机务段赋予标准化创建工作新的内涵和时代特征,将其作为强基础、达标、提质量、增效益的有效载体和有力工具,深入基层,夯实基础,扎实推进标准化体系管理工作。
合肥机务段标准化制度管理,就是修订完善管理职责和标准,制定具体岗位履职指南,形成基本完备的制度体系,形成从段到车间、班组、岗位“可量化、可检查、可考核”的贯穿线。
具体来说,车间层面,重点明确每项工作的责任主体、工作内容、质量标准等;班组层面,重点明确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把安全生产最小“细胞”做强。
针对干部职工提出的“管理标准因人而异、工作要求因人而异、履职尽责随意性强”的问题,合肥机务段修订完善了16个生产车间、12个部门的管理职责和标准,制定了192个管理岗位履职指南,编写了各类指导书374本,为标准制定提供了依据。
按照“规章制度可操作、标准程序可落实”的思路,合肥机务段把中国铁路总公司、局集团公司的规章制度和专业管理要求分解细化,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精准的“翻译”,甚至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再创作”,让标准有的放矢。
合肥机务段追求“管理者省心、操作者简单”,通过现场作业的方式追溯管理行为,要求干部深入一线、实事求是,身心投入,相关制度、操作指导书要多发多下,力求结合实际,标准简单务实。
合肥机务段坚持把标准化建设与日常工作紧密结合,将基础管理、安全质量、生产运行、人员素质、组织保障等要求纳入标准化建设,实施一体化检查评价,使标准体系更加完善。
标准不仅要细化全面,还要高标准,如在动车组运用车间,合肥机务段要求全体干部每月至少会驾驶高速列车一次,完成驾驶任务。
该车间司机出门总随身带着一张“列车司机检查表”。这张检查表按时间顺序清晰地列出了列车司机开车前应检查的步骤。如今,这张形似台历的检查表已成为本区段全体列车司机的“开车指南”,也被众多兄弟单位的列车司机广泛用作参考。
“标准科学性、实用性、操作性强、贴近实际,让一线职工真正能够落到实处。”该段职教处处长邱多华告诉记者。
制定和完善标准需要付出很多努力,但磨刀不误砍柴工。现在,无论是机车运行、维护保养,甚至干部考核等大事,还是着装、言行等日常小事,都按照标准执行。员工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不是找领导,而是找标准、找制度;制度已经确定的事情,领导不能随意干预。
“这个科室把‘事事有标准、层层有标准、处处有标准’落到了实处,用‘白纸’‘黑字’‘红印’规范了干部员工的行为,倒逼养成良好习惯。”上海局集团公司机务段主任张伟评价说。
标准化:让习惯符合标准
标准的力量体现在技能培训与考核评价的智能化、精准化。
保证机车乘务员培训的时间和质量是一大难题,机车乘务员不愿意学也是普遍现象,合肥机务段有“妙招”解决这一难题,让学习成为习惯,让习惯达标。
去年5月,一篇《高铁电气相分离》的文章在动车组司机朋友圈爆红。这篇文章是合肥机务段动车组运用车间微信公众号的原创产品,他们用它培训了车间300多名动车组司机。没想到,阅读量竟然突破1万了!
“不只是我们区段,不只是上海局集团公司,我估计全路大多数动车组司机都看过我们推的这篇文章,都有所收获。”合肥机务段动车组运用车间主任葛杰自豪地说。
这是合肥机务段运用智能化手段开展员工教育培训的一个缩影。
在管理跨度超过800公里的合肥机务段,集中时段、集中地点开展培训难度很大,加之年轻人对传统培训方式兴趣不大,培训效果也不理想。
如何让员工乐意接受?该板块借助信息技术,大力推进“数融”建设,开展智能化培训,开发微信教育平台,弥补传统教育管理的不足。
目前,“和记”微信教育平台上已有各类培训课程1240门,抽象的技术标准配以演示视频、动图等,大货车们看完后可直接跳转至考试页面,输入工号即可开始考试,培训不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
如今人人都有智能手机,碎片化阅读趋势越来越明显,合肥机务段在吸引员工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培训方面又动了脑筋。
“微信教育平台就是我固定的公众号,每天起床后、等车时、甚至上厕所时,我都可以拿出手机学习。微信推送的培训内容图文并茂,还有视频,看起来不枯燥。我的时间用在了该用的地方,学习、休息、工作、生活都融为一体。”机车乘务员史嘉斌说。
随着在线学习、自助考试、智能数据分析、远程应急指导、可视化管理等大量智能化、信息化手段的推广应用,标准化管理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标准的实施需要准确的评估和评价。
合肥机务段注重标准化考核结果运用,对全段主要岗位员工实行岗位星级管理。根据人文素质、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工作业绩等指标,将员工分为A、B、C三个等级。具体星级评定与员工个人收入、晋升、提拔、表彰等紧密挂钩。同一班组、同一岗位员工年总收入最高可相差2万元左右。
严格管理管理人员,强化考核考核人员。合肥机务段上下贯通、立体联动,使管理要求和考核覆盖全体员工。
对管理干部,树立“两个不能原谅”的观念——做不正的事不能原谅、做不诚实的事不能原谅,督促各级干部转变作风,公平公正履行职责。
坚持正向激励与问责并重,确保《安全奖惩办法》落到实处,推行月度考核、季度检查、半年考核、年度考核机制,将考核结果作为年度考核和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标杆管理:标准是在岗位上制定的
标准的力量在于现代管理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补作用。
标准化建设,人是关键,岗位是终端,把教育与培训结合起来,用教育和培育来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业务素质,培养新时代的铁路工匠,为标准化建设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是段领导班子的共识。
在合肥机务段门口,一块写着“建县车站”字样的牌子格外醒目。站在附近的员工高辉,因错过通勤班车,与同事一起来这里搭车回家。等车时,他说,单位离市区较远,员工经常因加班错过通勤班车,因此“带上一个人,和我一起走”爱心互助倡议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
合肥机务段坚定文化自信,着力推进“德”文化建设,以底蕴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育人载体,弘扬“诚信、勤奋、仁爱、不走捷径”的行为准则,以儒家传统文化为脉络,制定《员工修身手册》,营造尊德、尚德、立德、修德的氛围,培养德才兼备的“合基”工匠。
自2010年起,公司每年开展“品德成就未来”主题读书活动,全员学习《论语》、《小学生孝经》等传统文化经典,并在各工作班组、辅导组设立读书角,印制《员工读书笔记》,引导员工边读边学、边学边想。公司推出“鼓励助学”措施,只要员工阅读所购图书并提交读书心得,即可报销购书费用,鼓励员工坚持读书学习。
在这个板块里,传统与现代相得益彰,优秀的传统文化孕育了现代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合肥东维修车间二维修组有一个臭名昭著的“眼中钉”,在“德”文化的潜移默化下,他成为了一个能应付一切业务考验的“优秀人才”。
用文化这个纽带,把干部员工的心连在一起,把个人发展与企业愿景结合起来,给每个人一个共同的目标。
上级领导到合肥机务段评估,发现偌大的院子里没有一块杂物,厕所里也没有任何异味。
“你们的外部清洁团队每年的费用是多少?”
“不花一分钱,段内所有地方的卫生工作由干部职工全权负责。”
在听完段党委办公室负责人张建的介绍后,这位干部十分感动,每天早上,段队成员都会出现在办公楼楼下清扫广场,这已经成为合肥机车段常年的景象。
开展创建“最关心员工生活的机务段”活动,为员工举办生日会;开展各类原创文艺作品展演;在食堂吃饭前做俯卧撑40个以上员工可获得奖励。
这一系列举措,让干部员工在欢乐的氛围中,感情更加深厚、亲近感更强,每年职工代表大会上,职工代表对科室班子及班子成员的民主评议率都在95%以上,2018年更是达到99.99%。
“经过多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德修身、爱岗敬业的品质和精神已经深深扎根在干部员工心中,成为行为习惯。文化的力量确保了标准最终落实到岗位上。”该段党委书记张树墨说。
随着管理基础不断夯实、文化建设不断深入,全段干部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学习、落实、对标的主动性大大提高,学习工匠精神、争做“合适”的工匠成为一种风尚,“想干就干最好”成为全段干部职工的主动追求。
近年来,在铁路工务系统职业技能大赛中,合肥机务段共荣获5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27名员工荣获铁路技术能手称号。截至2018年7月18日,该段已实现连续安全生产2998天,机车质量管理水平位居全路前列。
“我们机务段标准化建设虽然收效不大,但收获很大。要深化强基础、达标、提质量、增效益工作主题,标准化建设是必然选择;要实现机务段长稳,标准化建设是必由之路。”刘俊平科长感慨地说。
继续浏览有关 您的问题我无法回答。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