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里说丰年,合肥稻香楼的故事你知道吗?
“稻花香说丰收,蛙声声声传来。”相信大家都已经知道这句话了。短短十二个字,就把读者带入了800年前的南宋,和诗人辛弃疾一起感受丰收的喜悦。或许,你也听过这句歌词:“记得,你说家是唯一的城堡,稻香弥漫,河水不断流淌……”在音乐人周杰伦的笔下,“稻香”成了一缕思乡之情,成了人们心中家的方向。这时,合肥人站出来了,说,我们这里有稻香楼!
——编者注
虎丘
《嘉庆合肥县志》记载,合肥城“处隐山基上”,“西、西南城墙皆依丘陵”。虽然如今地势较为平坦,但在大规模开发改造之前,合肥城内及周边地区丘陵密布,谷地纵横。城内曾有一座小“山”(或墩),不高,却略显突兀,在繁华都市中别有一番风光,但时常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丘陵散布在城外,海拔较高,连绵不绝,更显生态自然。
1940年,泸州郊区(铃木稔 摄)
稻香楼所在的地方,是典型的山头。据老人们回忆,山头上曾有一座“惠王妃墓”。那么,它的主人是谁呢?时间要追溯到700多年前——元延祐四年(1317年),一生以军功为业的钦察族名将、句容王伯牙吾台创吾尔被仁宗召见,讨论中书省枢密院事务,受到宗室王爷的待遇。后因与权臣伯牙不和,便离开南下。
元仁宗(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至治元年(1321年),庄吾尔游历泸州。次年(1322年)卒,享年63岁。后被封为阳王,葬于城西南老胡墩月牙泉旁(《泸州白氏谱》)。生前曾娶楚王雅忽都之女查吉尔公主和蒙古王室叶森忽都鲁公主,史称“双驸马”。其葬地名为“驸马丘”,又名“回回丘”。今合肥白氏(回民)即伯牙五台后裔。
《白氏族谱》书籍图片(来源 | 走近伊斯兰)
《泸州白氏族谱》将此地记为“老虎墩”,民国时期绘制的地形图上也标注为“老虎岗”。别以为这个地名是用来吓唬人的,这里真的有老虎!清嘉庆年间的《合肥县志》记载了300年前的一起虎伤人事件: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南城外有虎出,以爪击死一人,伤二人”,老虎岗就位于这一带。
嘉庆二十二年(1718年),“南城外有虎来”(来源:嘉庆《合肥县志》)
稻香楼龚氏别墅
“一、二代孤苦无依,三、四代渐成书生,五代出大和尚,六代车马俱全……十三、十四代为翰林……”龚家虽然是清末合肥四大家族之首,但明初从江西临川迁入此地,同样从贫寒起家,历尽艰辛成为当地望族,被称为“合肥龚”。龚家第七代传人中,诞生了两位名人——“江左三大家”之一的龚顶子和他的二哥龚顶牛。
龚顶子 (作者 | 刘思芬)
龚鼎子、龚鼎奴均为地方士族龚扶肃之子。龚鼎子(1615—1673),字小生,号智录,后号鼎山,崇祯甲戌年(1634)进士,官至明、大顺、清,在当时颇受争议。康熙年间,他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礼部尚书,两次主持会试。龚鼎奴,字小绪,顺治年间贡生,曾任浙江临安县教书,后任仙居县署理县令。
龚鼎子的《行书七言诗》(图片来源: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城西曲水抱山,一红楼耸城,名道香。”康熙初年,龚鼎子辞官归家后,在城南德胜门西侧修建了道香楼、水明楼,作为龚家的别墅。康熙五年(1666年)秋,龚鼎子安葬母亲归家时,道香楼落成,便为楼题了“一江环翠山,三路开门来稻香”一联,并将别墅命名为“义协院”,并亲笔题匾。由于龚鼎子的名气比其兄长大,所以人们常误以为他是道香楼的创始人。
稻香楼(出处:《康熙帝庐州府志》)
其实,稻香楼建成后,龚鼎子在北京工作,很少回家乡,偶尔会和弟弟鼎牛及朋友在此聚会,但只是短暂停留。他在文中曾称其为“我二弟稻香楼”,“有朝一日我请你回来隐居,让你不把我当成陌生人”,可见这座别墅应该主要是为龚鼎牛而建。另外,《稻香楼诗集》作者也是龚鼎牛,由徐子俊作序,《定山堂集》则由龚鼎子撰。
龚鼎子《稻香楼莲花亭纳凉》(出处:《定山堂诗集》)
龚家别墅规模很大,除有稻香、水明两座建筑和一系列花园外,还有松棚、莲亭、镜亭、竹林、回廊等。一边是连绵起伏的山丘,“亭台错落,树木繁茂”。另一边是“城西一条蜿蜒的小河”,水上长着浮萍、荷花、菱角,小舟可以飘荡在河上。河岸上种着杨柳,花园里种着鲜花。楼西南有一条小溪,绕过山丘的西边和北边外缘,流入城河。所谓“稻香楼位于护城河中的小岛上”其实是一种误解。
1919年的虎丘(图片来源:中央研究院人文社科研究中心)
龚家别墅位于城东,其余山丘为“田地”,“门开三路”延伸贯通。稻香楼占据绝对的高度优势(民国七年老虎岗实际海拔为68米,与鸡鸣山相当),成为视野极佳的观景台。四面八方的游人登楼远眺,四面景色一览无余。徐子俊在《稻香楼诗序》中写道:“东怀孝肃祠,西吟陈思墓,南望交银湖,北望米甸城墙。”
徐子俊《稻香楼诗集序》(出处 | 《续庐州府志》)
说起来往四方的客人,龚氏兄弟经常在此接待各界宾客,“每日与名流吟诗歌赋”。诗人方文在《燕山集》一书中提到“中秋前二日,龚孝绪邀人至稻香楼”,“中秋节,龚公止禄又聚于稻香楼”。众多来客中,有清初著名文学家袁于龄、颜尔美、顾景行、陈文述等,均有绝佳诗作。有传言称,龚鼎子晚年曾与秦淮顾玫在此寓居。
“中秋前二日,宫孝绪聚稻香楼”(出处 | 《燕山集》)
除了龚氏兄弟,李家父子也在稻香楼一带工作。李家父子分别是武英殿大学士李天福和他的长子李福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夏天,李天福回乡时,与泸州知州张春秀一起邀请画家石涛在合肥小住一段时间,想把稻香楼送给石涛做挂帽之所。石涛以“生性懒惰”为由婉言谢绝了。在回扬州的路上,他画出了惊世之作《巢湖图》。
石涛《巢湖卷》(来源 | 天津博物馆)
李福清在《八斗岭挡雨》诗中写道:“生前住广化寺,昔日梦见稻香楼”,还记有“稻香楼本为我别墅,今为荒草田”的记载。在他的另一部著作《野香亭集》中,也有数篇文章提到稻香楼。虽然改换原因不得而知,但如果他说的是真的,龚家可能已将稻香楼转让给李家。也有学者认为,李家可能在附近买地,另建别墅,也叫“稻香楼”。以上仍是推测,有待进一步考证。
李福清《八道岭挡雨图》(出处:《道邦散人集》)
无论是龚氏的第二故居,还是传给李氏,稻香楼存在的时间都不足百年。李氏在诗中自记也透露,在他生前,稻香楼已成“荒原”。雍正《合肥县志》刊印的《合肥县图》中,以康熙《县志》为依据,删除了“稻香楼”的标记。至嘉庆年间,“旧基犹存”。邵陵同时代人有诗云:“夕阳西下荒郊,秋笛声声落牛羊。倚高楼不见人,西风仍送稻香。”
稻香楼(出处:嘉庆《合肥县志》)
在当时的地方志和文学作品中,这里被称为“西山”,“山”下的护城河被称为“稻香楼河”,或简称“楼河”。稻香楼倒塌后,这里又恢复了“稻香”乡土气息。嘉庆《合肥县志》记载,楼河“灌溉良田一千五百余亩”。百余年后,合肥解放前夕,某军在“山”上修建了简易营房,并短暂驻扎。“山”东南至茶亭(今芜湖路与金寨路交汇处)一带,居住着百余户流民。
稻香楼河(出处:嘉庆《合肥县志》)
雨花塘国宾馆
1949年12月,合肥市感化院在西门二里街南(今稻香楼汇园)成立,有平房70余间,土地56亩(1958年2月迁出),即今天合肥市社会福利院的前身。1955年,安徽省农业厅水产局也在这里建立了渔业实验站,利用原稻香楼河水养殖鱼花(鱼苗),故称“鱼花塘”,又称“鱼苗塘”,面积约300亩。鱼塘弯曲延伸,长约800米,三面环水的“城市鸟岛”已初步成型。
昔日的荒原(来源|资料照片)
1956年,安徽省政府决定在雨花池畔稻香楼旧址上修建一座高级宾馆,供来访贵宾下榻、会见、开会之用,当时叫“稻香楼宾馆”。1958年9月和1959年10月,毛主席两次视察合肥,均下榻稻香楼西花园。第一次视察时,9月16日,毛主席亲笔题词“合肥好,安徽的中心”,并题写了安徽大学校名。
毛主席1958年给曾希圣同志的信(来源|档案照片)
1959年,稻香楼(董青 摄)
稻香楼宾馆原由东楼、湖滨楼、南花园(南山)、西花园、北花园等组成,经西花园路与长风路(现水浒路)、金寨路相连。自1956年建成以来,曾多次接待党和国家领导人、国家元首、政要、各国重要嘉宾、国家重要会议等。1985年,由原贵宾楼(北花园)和新建主楼组成的鹭阳宾馆正式开业。该楼于1986年获全国优秀建筑设计奖。
1985年,稻香楼(图片来源:合肥旅游交通地图)
鹭阳酒店(来源|资料图片)
同时,由于稻香楼旁的池塘里不再放养鱼花,“鱼”(或“钓”)字也逐渐被“雨”字取代,也就是现在的名字“雨花塘”。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周围稻香楼宾馆(安徽省国宾馆)、安徽饭店(安徽省第一家四星级饭店)、梅山宾馆(梅山迎宾馆,合肥市人民政府招待所)、安徽国际金融中心等酒店相继崛起,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安徽省及合肥市的接待中心。
1999年 走向大都市(摄影:韩伟)
结论
2007年起,为提升接待水平和能力,稻香楼宾馆相继修建了桂园、汇园(原鹭阳宾馆主体建筑)、环湖木栈道等。此外,宾馆还建有礼堂、合庄、稻香阁、会所、商场、地下停车场、游泳池、网球场、医务室、温室等景观建筑和服务设施。2021年,稻香楼宾馆启动“企改企”改革,如今已对外开放,部分区域提供客房、餐饮、会议等服务。人们可以走进稻香楼,近距离感受这个古韵盎然、树木葱茏、清静幽雅的传奇之地。
稻香楼酒店平面图(来源 | 稻香楼酒店)
“传奇”二字,对稻香楼来说,当之无愧。如上文所说,几百年来,这片土地与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联系在一起。虽然群星云集的“高阁”已经消失,但“明星们”在这里创作的无数杰作,至今仍在流传,被人们翻阅。毛主席下榻过的稻香楼西花园,依然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这里还有隐约可见的山丘,早已融入绿树成荫的西山景区。人们漫步其间,登高赏景,也是对远古岁月的怀念……
稻香楼西花园(来源 | 稻香楼酒店)
西山一角(摄影:热爱摄影的弯弯)
特别感谢李云斌、李晓峰、高峰、姜浩、王旭等老师朋友对本文创作的帮助,限于篇幅,难以面面俱到,仅供参考交流,本人学识浅薄,还请各位指点,欢迎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稻香楼车站(摄影|存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