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4 台机器到 24 台机器,看高贝斯医疗如何快速复产扩产医用防护服
新华社合肥2月7日电 题:《办法总比问题多!》——安徽省防护物资企业复工复产现场报道
新华社记者 张子云 程诗华
从4台机器到24台机器、从30名员工到100名员工、从每天生产医用防护服200套到每天2000多套……肖应龙从来没有敢想象,在“人难、料难求”的春节期间,自己还能实现这样的复工扩产速度。
作为合肥高贝斯医疗卫生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肖应龙在春节前就已经感受到疫情的严重性,医用防护服需求量很大,于是提前向员工发出号召:“你喊我,我就来,你来了,我就打仗。”得益于人员、物资方面的“有准备的战斗”,高贝斯医疗大年初一就接到复工通知,第二天做好复工准备,第三天就复工复产。当天就生产出200套医用防护服发往武汉。
然而让肖应龙没有想到的是,随着抗疫一线物资需求剧增,公司的生产任务也随之增加,对工人的需求也成倍增加。
“招人最难,当时正值春节长假,疫情又在发展,我们到处贴招工信息,但收效甚微。”肖应龙说,多亏驻厂干部,通过当地服装协会的协调,调动一些服装厂员工来帮忙。“大年初四就打来电话,来了20多个熟练的缝纫工。”
现在人有了,扩产所需的原材料怎么办?设备钱从哪里来?“办法永远比问题多!面对疫情,我们要特事特办,我们协调湖北的拉链、江苏的透气膜复合材料,以及银行的生产、设备资金,26个小时就把800万元汇到高陂的账户上,帮助企业快速复工扩产。”安徽省经信厅技改处处长、高陂驻地工作人员沈忠林说。
疫情发生以来,像沈忠林一样,安徽省直接进驻工厂的党员干部还有很多,保障抗疫一线防护物资需求,推动企业复工复产。
“我们调集部门党员干部100余人,成立生产协调、物资运输配送、紧缺物资外购、物资捐赠等6个工作组,派出9个复工督导组和15个现场工作组,通过一企一人、定点办公等方式,帮助企业解决原材料、用工、运输、资金、用电等问题,确保生产不停顿、供应链不中断、市场供应不中断。”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厅长牛怒涛说。
在安徽新利清洁用品有限公司,口罩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转。身着无菌服的方红霞正忙着挑选、包装口罩,每天要处理4万到5万只口罩。这家公司原来是做外贸的,疫情发生后,取消了所有外贸订单,把产能全部用于疫情防控。
“从大年初一开始,生产线就全面复工,24小时满负荷运转。”新利清洁公司董事长蔡富强因为连续十多天不停工,声音有些嘶哑。他告诉记者,为保生产,天长市经信局有专人负责联系原辅材料供应企业,同时帮助协调全市包装企业立即复工复产,并邀请技术团队监控设备维护,确保产品不间断发货。
2月6日下午5点半,位于合肥市庐阳经济开发区的安徽莫妮卡医用材料有限公司,一辆辆满载医用防护服的卡车驶出工厂,奔赴最需要它们的抗疫“前线”。刚到厂的新设备正在调试。正月初二凌晨,公司接到复工命令时,原材料已经用完,工人全部放假。“好厨子不能无米之炊”。现在,每天生产550套医用防护服,发往武汉。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月6日,安徽省应急物资生产企业已复工68家,复工率达89.5%,其中,生产防护服、口罩、消毒用品等紧缺物资的35家重点企业已于1月30日前全部复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