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红色文艺轻骑兵:用庐剧葡萄书记等节目宣传十九大精神
70岁的程敬章是合肥市大圩镇新民村村民,也是“葡萄书记”潘丽君生前见到的最后一个人。在女儿的手机上,他看到了合肥原创大型鲁剧现代剧《葡萄书记》,看着看着,老人泪流满面……
如今,合肥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也活跃在大街小巷。党的十九大后,合肥市立即组建了“新时代”文艺队伍,全市387支文艺队伍用扎实的节目、通俗的表演方式,把十九大精神宣传到企业、农村、机关、校园、社区、军营、网络,春节前将举办2000余场演出。 同时,围绕党的十九大精神,新创作了对白快板《快板唱好党的十九大》、男女相声《为党唱一首山歌》、鲁剧《春花秋实》、《葡萄书记》等一批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作品,深受人民群众欢迎。
短短两个月时间,市、县、乡三级通力合作,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目前已组建各级各类艺术队伍近400个(387个)。
小队伍的组成,既有数百人的“大部队”,也有只有几人的“轻骑兵”,演出时,既有多支队伍的“大合唱”,又有小散队的“游击战”,灵活多变,适应各种场合。
演出活动遍布市、县、乡三级,剧场、公园、工厂、学校、田野、楼宇、庭院,处处可见艺术队的表演,内容涵盖了民间艺术、歌舞、戏曲、影视作品、书画、摄影、曲艺等各个文化艺术门类。
截至目前,队伍已开展各类活动600余场,参与人数达数十万人,平均每天活动10余场,春节前计划开展2000余场活动,真正实现了十九大精神文艺宣传全天候、全覆盖,有力推动了十九大精神被听到、被理解、被记住。
场景一:“葡萄秘书”老邻居看节目泪流满面
2017年11月5日晚,大型现代鲁剧《葡萄书记》在合肥大剧院首演,现场1500余名观众观看了演出。其中,有一个座位是空的,是留给当晚没去的新民村村民程敬章的。
回到家,他多次偷偷抹泪,他说,那天晚上老太太生病了,他抽不出时间,实在太可惜了,“我是老书记临终前最后一个和他说话的人,那个场景我至今都忘不掉。”
演出结束后,他的两个女儿回来,说:“爸爸,我们都录下来了!”他一直盯着女儿的手机,“快,快,打开让我看看。”手机里,老书记仿佛又活了过来,忙碌地穿梭在葡萄园里,老人眼眶里噙满了泪水。很快,一个女儿手机里的视频播放完了,另一个女儿继续播放。当播放到老书记摔倒在堤坝上的画面时,老人忍不住泪流满面,一幕幕往事再次浮现在眼前。
老人告诉记者,在原新民村,他住的地方距离老书记家不到100米。老人从事水利工作多年,2016年夏天,老书记让他干防洪工作。7月26日晚上,他和老书记一样,下半夜值班。7月27日凌晨五点左右,他在离村委会不远的一个点值班。巡视了一圈后,老书记来找他说:“葡萄园我不太清楚,你去看看,等有人来接班你再回来。”
简单的几句话,却成了永远的告别。
晚上7点左右,程敬章下班回家路上,听到老书记去世的消息!“当时我都走不动路了,我们才分开两个小时,怎么能说是永别呢?”
据悉,大型鲁剧现代剧《葡萄书记》以大圩镇新民村原村支书潘丽君为原型,剧本历时10个多月完成,在合肥大剧院首演,在安徽省歌舞剧院开启基层巡演,接下来将在包河区巡演50场,两年内再巡演300场左右。
程敬章说,希望以后能到大峪演出,“就在我们新民村的大操场上,让新民村的人民再见到我们老书记……”说着,老人再次哽咽了。
镜头 2
一个多月的时间,朱善忠坐在剪纸机前,剪了一张又一张的纸,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出现在纸上。
华表、长城、天安门、高铁、神六号、航空母舰……经过上万次的剪裁,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传承人朱善忠创作了大型作品《再创辉煌》。“作品寓意我们国家政治制度清晰,经济蓬勃发展,文化昌盛。十九大之后,我们再创辉煌。这是我对十九大的致敬!”
2017年12月8日下午,“歌唱新时代、宣传十九大”合肥市第四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大赛暨合肥市文艺宣传队活动走进武警安徽省总队第一支队二营。葫芦烙画、巫山铁字、吴氏船模、马派皮影等3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琳琅满目、精湛绝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场展示绝活技艺。朱善忠的作品也被作为礼物赠送给武警安徽省总队第一支队二营,官兵们永远珍藏。
谈起创作,朱善忠感慨万千,“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我们才有今天。”45年前,朱善忠出生在农村,没有手机、没有电脑,也没有娱乐活动,连下午看场电影都要搬凳子、排队,就这样,他跟奶奶学剪纸自娱自乐。
2006年,他开始把剪纸当成职业。“只要能养活自己就行,我不会想太多。”
如今,朱善忠已经把自己的剪纸艺术带到了世界,“我跟美国、加拿大、英国、俄罗斯、尼泊尔等国都进行过文化交流。”
今年国庆节,他带着一把剪刀和一张宣纸来到英国德比。半小时后,一幅硕果累累的牡丹巨幅画作展开。现场的外国居民和艺术家们大呼“哇!”,大家都赞叹不已。
“如果没有党和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我想我一辈子都会待在家里,出国都不敢想。”他说,借助十九大的“东风”,要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弘扬下去,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全世界“唱”出来!
第三枪
2017年10月18日上午9点,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正式开幕。在庐阳区海棠街道建华社区,74岁的梅明秋坐在电视机前,眼圈红红的,心情十分激动。
“党的春风给我们带来了好日子,再怎么赞美也不过分。”读完十九大报告后,老人熬夜学习。“我看了很多遍,很感动,报告多次提到民生问题。”他说,因为党和政府关心群众,他们的晚年生活很幸福。“你看,社区给我们安排了个大房子排练,想唱就唱!”
夜色渐深,老人的灵感却阻挡不住,彻夜不眠,创作出了《十九大如春风暖人心》这首歌。
“十九大像春风暖人心,新理念像明灯指引航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连日来,这首悠扬的歌声时常在社区里回荡。在庐阳区“新时代”艺术队首演暨专场演出中,社区里的老人自弹自唱。
“这首歌是谁写的?”如果你在庐阳区海棠街道建华社区询问,居民们都会笑着告诉你:“是我们梅组长写的!”
在海棠街道,作为基层文艺宣传队队员,梅团长是个“名人”。他今年74岁,是一名退休老兵、老党员。2012年以来,他先后创办了合肥市鲁文艺术团、康乐艺术团、鲁州青艺术团、长垣民乐团、红海棠艺术团等基层群众艺术队伍,创作了大量文艺作品。“鲁剧皇后”丁玉兰对他的作品给予了肯定和鼓励,他的一些演唱片段被合肥老年大学、玉兰鲁剧学校选为教材。
梅名秋创办的红海棠艺术团平均每年组织专场演出近十场,参与或协办演出二十余场,对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凝聚力,提高文化品位,弘扬主旋律,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
近日,他闲来无事,便和剧团里群众一起演唱《十九大像春风暖人心》。“作为基层文艺工作者,我们要发挥自己的力量,让党的政策深入人心。”(江淮晨报)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青春版庐剧秦雪梅2 月 8 日晚合肥大剧院精彩上演
随着合肥高雅艺文惠民“文礼全民”第八季正在火热进行中,青春版鲁剧《秦雪梅》将于2月8日晚在合肥大剧院与观众见面。令人耳目一新的是,该剧的导演、演员、乐团都是年轻面孔...
-
合肥:新一线城市的文艺潮,夜间的城市另一面
我还没有真正体验过这座城市,但这只是第一线。著名首都合肥刚刚成为国内新一线城市。除了刚性的信息技术和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之外,与这座城市的人们最相关的就是生活的新鲜面...
-
首届玉兰杯戏曲艺术节:庐剧、黄梅戏精彩展演,戏迷大呼过瘾
6月16日,首届“白玉兰杯”戏曲艺术节鲁剧、黄梅戏在合肥市广播电视中心1500平方米的演播室正式拉开帷幕。演出主要由“白玉兰杯”戏曲大赛获奖演员担纲演出。戏曲选段《...
-
合肥:三国故地的现代化发展与标志性建筑的创意之美
合肥,曾经的三国遗址,如今是一座散发着青春气息的城市。近年来,合肥发展迅速,高楼大厦拔地而起。 城市的建筑也是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巴都有很多标志性的建筑,结构...
-
合肥值得一去的九家书店:城市风景与阅读的完美结合
合肥 有人说,独立书店是一个城市独特的风景线,在合肥,三小口新华书店、序与后记两个源于新华书店的“纯血统”品牌,其环境、选书品味、知名度都不逊于独立书店。 独立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