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官文书文字中所见古文字形体研究:以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为例
概括
专家观点
东汉官方文书中古汉字形体研究——基于长沙五一坊东汉简的考察(上)、(下)、(下)
陈荣杰王梦静
西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出土文献综合研究中心
摘要:本文以《长沙五一坊东汉简》(一)、(二)、(三)为样本,详尽考察其中古字形分布情况,追溯样本材料中官、古固定字的历史渊源。样本材料中含有古字元素的部件可分为半篆半官部件和官、古固定部件,均以语义部件为主。除少数部件表现出较强的构造能力外,其他古部件的构造能力相对较弱。古部件占异体字总数的13.7%。古部件和古形仅大致一致,没有严格对应的官固定形,总体上是向解体方向发展的,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笔画较多的异体字和部件被替换的异体字。 与同时期的东汉碑隶书相比,竹简手抄本留存的古形较少,是更为成熟的现代文本,更能代表东汉时期人们真实、自然的书写状态。
关键词:《长沙五一坊东汉简》;古文字;古隶书;构件
(长按二维码下载原文)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重新认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辩证逻辑
王娟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多次提到我国发展面临的严峻国际形势,特别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的影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提出,是对国际形势的深刻洞察和对世界与中国未来发展的高度预见,其内涵蕴含着内在的辩证逻辑。深刻理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于回答世界问题、时代问题、中国问题、人民问题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历史时期,可以从“前后”的“百年”时间范畴、“外里”的世界历史演变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义利”的中国责任、“危机”的中国智慧与中国解法四个辩证维度重新审视。
关键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历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现代化视域下的基层治理及其路径研究
佟富超1刘云录2
1.绵阳师范学院 2.绵阳航空职业学院
摘要:中国现代化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摒弃西方以资本为中心、两极分化、物质至上、掠夺为特征的现代化,既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也契合人类文明进步潮流,赋予世界现代化版图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平发展的新背景。本文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从中国现代化命题的由来、内涵与实践、属性与意义等角度对中国现代化进行分析,进而分析中国基层治理与人民立场的独特性。 基于中国现代化的视角,本文从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打造“三治高度融合”的治理机制、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体系、形成“上下双向互动”的治理形态、构建“一轴多治”的治理体系等角度,对中国现代化视域下的基层治理新路径进行了详细探索。
关键词:中共二十大;中国式现代化;基层治理
以“三个务必”推进党的形象建设:生成逻辑、目标导向、实践路径
李莉莉朱建义
浙江警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三个务必”是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的重要思想武器。以“三个务必”推进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是基于百年党建的历史经验,体现了“两个大局”复杂交织的现实指引,体现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政治要求。在“三个务必”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将为人民塑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形象,延续“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形象,彰显“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形象,以攻坚克难为目标。通过加强初心使命教育,奠定形象建设的思想基础;坚持以人为本,站稳形象建设的价值地位;优化党员队伍,为形象建设打下坚实的队伍基础。
关键词:“三个务必”;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生成逻辑;目标取向;实践路径
李白研究
“天才的白日梦”与“现实的苦闷”的纠结——李白诗歌的精神困境探析
王瑞徐定辉
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摘要:受巴蜀文化和盛唐包容的熏陶,“天才诗人”李白具有鲜明的“白日梦”精神品质,表现出崇高的理想主义。在他的“白日梦”中,他是一飞冲天的大鹏,是“功成名就”的隐士;他也是一个以建设太平盛世为己任的圣人,一个辅佐君王“风云变幻”的大臣,无不指向对人生不朽价值的追求。同时,李白对社会现实和人生现实也有着清醒的认识,因此,梦想与现实时常发生碰撞,李白“迷茫”而近乎“疯狂”,他的诗歌也呈现出诗人精神困境中的悲剧性和崇高美感。
关键词:李白诗歌;“白日梦”;现实苦闷;精神困境
论李白诗歌的历史意识
王学宁
绵阳师范学院
摘要:李白在诗歌创作中特别注重历史题材的选择和运用,表现出独特的历史意识。这种历史意识主要体现在他的文学复古式思维和创作实践中,他明确提出要摒弃齐梁之绚烂,力求效仿《诗经》以来的“清正廉明”传统。李白写过很多历史人物,在论述他们时都能给予客观评价,如对秦始皇等帝王的评价注重两面性,对孔子等名人的评价注重与时代背景和下层社会的历史作用的联系。李白在诗中常常咏古,把自己对王朝兴衰的认识与想要批判的现实联系起来,但这种历史参照意识有时表达得非常隐晦。
关键词:李白;历史意识;历史诗
教育教学研究
基于“OPCE”理念的新型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张伯平、石彬彬、吴国熙
许昌学院
摘要:基于新工科教育面临的形势与困难分析,针对新工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人才供需结构失衡、专业设置与产业匹配度不高、实践创新能力不足、课程设置与专业岗位要求不相适应等问题,基于“OPCE”人才培养创新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从“开放、实践、创新”三个维度,构建多方协同的实践教育体系、跨学科的课程体系、“三阶段”教学体系和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实施“三模块-三阶段”协同育人模式,培养应用型新工科人才。
关键词:“OPCE”理念;人才培养;新工科;协同育人
卓越音乐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案例访谈的质性研究
罗玲1张淑贤2欧冬梅3
1.绵阳师范学院 2.绵阳市第二中学 3.绵阳市城绵路小学
摘要:研究卓越音乐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有利于增强卓越音乐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对M市两位卓越音乐教师的案例研究发现,两位教师的专业发展大致经历了“专业适应”、“专业胜任”和“专业引领”三个阶段,但不同阶段所经历的时间和发展困难有个体差异。在影响卓越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中,强大的成就动机和创新意识是“源动力”,学科竞赛和教学竞赛是“催化剂”,行业专家的指导是“灯塔”,外部教学示范与交流是重要平台,学校和学科团队的支持是必要保障,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的作用各有所长。卓越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成功案例不仅可以为中小学音乐教师走向“卓越”提供参考,也可以为音乐教师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策略提供参考。
关键词:卓越音乐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影响因素;案例访谈;质性研究
语言研究
从“自救”角度看“自V”的矛盾
张俊志替换金延和侯耀
西南科技大学
摘要:“自救”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只有一个义项“自救”,但在传世文献中,却存在主宾不一致的情况。“自救”动宾结构属于宾语前置,常用来表示“求人自救”的意思。“自救”状语结构中的“自”常用作副词,表示“亲自”、“自然”、“当然”等。对“自救”主宾不一致现象的研究,并将其推广到其他“自V”结构,发现主宾不一致的情况经常存在于连词句中。这对于正确解读古书、理清主受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自助;自我V;施受关系;不一致
《陕州新出墓志选》考证举例
邱俊翰何山
西南大学文学院
摘要:《陕州新发现墓志选》收录了近年来河南省三门峡市及周边地区新发现的唐代至民国时期墓志54篇,大部分为首次发表,文献价值、历史价值和语言价值突出,是地方文化和相关文史研究的宝贵资料。从拓片看,原文释义错误较多,尤其是对俗字、错字、古官字的释义。本文选取12篇典型材料,分为四类进行审校,希望对这批新材料的后续有效利用和科学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陕州新出墓志铭选》;考证;现代汉字研究
历史与文化研究
张惇与吕惠卿关系的演变及其对熙丰变法的影响
王淑琪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
摘要:变法是熙丰年间的政治主题,虽有宋神宗的支持、王安石的领导,但最终还是失败了。新旧党派内耗不断、政策推行仓促、变法派内部分裂等因素共同影响了变法的失败。张惇、吕惠卿作为熙丰变法的核心成员,在变法的实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三人从同年同乡到变法期间的密切合作、最后渐行渐远的关系演变,不仅与熙丰变法的成效息息相关,也折射出北宋末年政治气氛的新变化。
关键词:张惇;吕惠卿;熙丰变法;政治氛围
明史方机传记编撰过程及标准探析
王子腾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
摘要:《明史·方济传》是研究明代方济群体及其文化的重要史料,其编撰过程经历了万斯同初稿、王鸿绪复稿、张廷玉定稿三个阶段。就《方济传》而言,三个版本各有优缺点,万斯同本内容详实,方济人物分类清晰简练,王鸿绪、张廷玉本在语言表达上有了显著进步。由于方济类型的多样性,《明史·方济传》对其收录的标准也有所不同,对于医生而言,主要看重人品和医术,而精通星象、宗教的人则明显带有皇权附庸的特征。
关键词:明史·方济传;方济;万斯同;王鸿绪;张廷玉;入传标准
东汉时期外戚封侯制度探析
吴磊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
摘要:封妃为侯的习俗始于东汉光武帝年间,集中在东汉中后期。封妃为侯以东汉皇帝颁布的诏书为依据,涉及封妃为侯的程序、对象、标准以及封地制度等。东汉封妃为侯反映了妃外族与侯爵之间存在一定的等级对应关系,不仅决定了妃外族群体在爵位等级中的政治地位和社会身份,也成为妃外族扩张权力的手段。这一现象与东汉政局的演变密切相关,在不同阶段产生了不同的社会作用和弊端。 但从总体上看,东汉时期封妃外戚为侯的社会功能仍占主导地位。
关键词:东汉;外戚;皇帝
文学研究
后现代、幻想、乌托邦——齐泽克文学批评初探
何立新
绵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
摘要:齐泽克通过拉康式的精神分析和黑格尔哲学对各类文学文本进行解读,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学批评思想。他对侦探小说、科幻小说等通俗文学的理论分析,不仅体现出了一种新颖的后现代解读策略,而且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批判观点。文学无论建构个体欲望的幻想,还是挑战资本主义秩序的乌托邦,都是为了寻找一种激进的解放空间。齐泽克从文学到政治的理论冒险,将进一步深化我们对世界、自我和他人的理解。
关键词:幻想;乌托邦;心理分析;解放空间
人物·空间·主题——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一小时的故事》认知诗学解读
沈杰许庆红
安徽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本文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对凯特·肖邦的《一小时的故事》进行认知诗学分析。研究发现,文本运用前景化手法建构了多重图形—背景关系,即人物图形、空间图形和主题图形。马拉德夫人的图形揭示了她与他人的矛盾,客厅—房间的图形启发读者主动探究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空间隐喻意义,“自由”主题的图形升华了婚姻与自由冲突的主题。文本中认知理据的挖掘有助于读者从多个角度把握文本的深层内涵和作者的情感意蕴。
关键词:认知诗学;图形-背景理论;凯特·肖邦;《一小时的故事》
创伤理论在中国的接受
张小曼郭莉莉
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创伤理论作为文学批评与文化研究的范式,在中国“游历”了三十年,其内容从心理学、精神分析扩展到历史学、社会学、文学、影视学等人文学科,并产生了一系列译介、评论、反思、运用、综合研究等成果。尽管中国对创伤理论的接受还存在着种种问题,但通过强化批判意识和理论还原语境意识来权衡其本质与意义,实现了对创伤理论的正确理解和恰当运用。创伤理论对中国文论和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文学批评提供了独特的心理视角。审视创伤理论在中国的接受,有利于观察中西文论关系,为当代中国文论的自我总结、反思与建构提供现实的理论参考意义。
关键词:创伤理论;中国;传播与接受;文化批评
卡夫卡《审判》中位置隐喻分析
杨雪
绵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摘要:卡夫卡是20世纪最著名的德国作家之一,西方表现主义的先驱。他是一位有意识使用隐喻的作家,在其短篇小说《判决》中大量运用了隐喻。为探究卡夫卡在创作中自觉使用隐喻的方式,本文从词汇层面和话语层面对《判决》中的位置隐喻进行整理、分类和分析,并总结出这些位置隐喻的物理和文化体验基础,即文本中位置隐喻的生成机制。
关键词:卡夫卡;《审判》;地点隐喻
过去无法被占有:艾伦《占有日记》分析
马世瑜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在小说《占有》中,A.S.拜厄特运用了多种叙事方式进一步阐述了过去与现在的关系。在过去与现在的交汇处,艾伦·阿什的日记充分展示了两者之间的占有关系。艾伦·阿什的日记中有书写、有修改、有空白。通过掩盖过去的痕迹,艾伦的日记成为了现在与过去之间的一堵墙。因此,艾伦的日记展示了过去与现在的关系——过去无法被现在占有,现在唯一能把握的就是过去留下的痕迹。
关键词:占有;AS拜厄特;艾伦·阿什;日记;踪迹
封面内页
杨冠,勉师弟子
摘要:杨冠,四川南江人,教授、博士、博士后、硕士生导师,国家公派出访英学者。现任文史学院院长,首批四川十大历史名人文化研究中心、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李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古籍整理与现代汉语词汇研究。在《文献》、《古籍整理研究学刊》、《中国历史学刊》、《中国历史研究学刊》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5篇,出版著作3部:《素车资料集》(第一作者,中华书局,2018)、《宋代城市笔记白话词研究》(四川字典出版社,2017)、《周密笔记白话词研究》(巴蜀书店,2011)。
封底内页
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李白文化研究中心
摘要:李白文化研究中心起步于1985年原绵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成立的“李白研究室”,2004年发展为绵阳师范学院李白文化研究中心,2006年被认定为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0年10月升格为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7年底获批成为首批四川省十大历史名人文化研究中心,是四川省李白文化研究的综合性学术机构。中心现有专兼职高级职称人员19人,副高级职称人员6人,中级职称人员7人,博士19人,其中16人曾担任中国李白学会、四川省李白研究会理事、副会长。
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