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时代来了,房地产也不好赚了!
改变思维方式确实很难。
比如,这几年赚钱很难。 各大互联网公司已经从烧钱抢流量转向利润优先。 很多项目都跟着人被砍掉了,他们想尽办法维持现金流。
回顾过去,你说谁能提前做好计划,在流量时代赚慢钱、优先盈利呢?
当时,上面不允许,下面也不配合。 一切都以交通为中心。
现在看来,还是晚了。 很多大公司还没有适应这个现金流为王的时代。 例如,特斯拉的重大裁员规模较轻。 阿里巴巴已经裁掉了多名员工,整体业务依然相当疲软。
房地产也是如此。 几年前,几乎所有省会城市都实行了限购。 当时,他们就担心炒房者来抬高房价。 这实际上是一种自然反应。 在高房价时代,抑制房价上涨是最好的选择。 严格的性能限制。
方法也很直接,就是切断需求,不让人们购买。 当时购房限制相对严格的城市,如广州、长沙、成都等,也有“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美誉。
但谁能想到,仅仅几年后,房屋销量就直线下降。 比如,今年五一新房成交量为近五年来最低。 有多低? 财新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期间,北京、上海、深圳、武汉、南京等12个最富裕重点城市共成交2123套,平均每天成交423套,比2023年惨痛的五一假期还惨,期间又跌了52.12%。
要知道,今年的楼市刺激政策比去年更加有力: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不少省会城市取消了限购; 今年,一线也有所松动,包括上海的青浦、奉贤,北京的通州,连同广州、深圳都开始放宽限购。
但结果是,交易量仍然如此之低。
其实现在转变思路,即放宽限购有点晚了。 我个人预测,这一波不仅无法提升交易量,还可能无法为更残酷的未来——城市之间的人口虹吸战争做好准备。 。
这里的逻辑是什么?
对于大公司来说,烧钱吸引流量实在是太让人满足了,他们几乎就成功了。 至于“现金流为王、利润优先”这种正常的生意,在高速发展的时代,谁也想不到。
对于大城市来说也是如此。 靠“土地财政——房价上涨”的循环,太让人满足了。 没有人想赢:一个正常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中期的工业实力之上的。 从长远来看,最重要的是人口。
而“工业实力”与“人口”高度相关。
简单来说,人越多,创新水平就越高。 经济学家林毅夫用事实证明,创新并不神秘。 只要人口密度增加,创新自然就容易了。
还有一位名叫黄奇帆的经济学家表示,韩国首尔之所以文化实力雄厚,韩流之所以风靡全球,是因为首尔都市圈人口众多,人口密度大。高的。 当人多了,解放思想的时候,天才本身就会不断涌现。
那么我们思考:一个城市怎样才能变得更强?
事实上,我们应该以“吸纳人口”为最高目的。 当其他城市都实行限购的时候,我们应该做最狠的“叛逆者”,直接解除限购,扩大城市面积,容纳尽可能多的人才。
那么,只要你稍微解放一下头脑,创新产业很快就会到来——事实上,即使没有创新,有人气支撑的生意也一定会崛起。
比如成都,虽然一直实行限购,但吸血能力还是很强,吸纳了全川大部分的人力和资金。 最后,虽然成都整体发展得像个饼一样大,但说到成都的产业,从沿海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到高科技新能源产业,都已经发展起来了。
想想看,如果几年前的成都不仅吸血,还敢于放宽限购,那会吸纳多少资源? 西部地区的开发直接变成了成都的开发,成都以北的西北地区瞬间被抽干。
但想象一下,想象一下。 过去,大城市的硬约束是限价限购。 没有人会想到取消限购来吸引更多人。
如今,限购瞬间解除,但吸血效果却完全丧失。
这里最遗憾的城市,我想就是天津了。 天津的工业一直是重工业,本来就需要大量年轻人的涌入。 在天津上大学也很容易。 限购解除后,会吸引多少山西、河南人? 有多少资源? 天津的工业不是一下子就振兴起来了吗?
多么可惜啊,多么可惜啊。 即使现在,天津仍然与北京保持一致,没有取消限购(如下图)。 它仍在等待和观察。 GDP降了一次,再观望就快变成东北了。
事实上,未来大城市之间的竞争将是人口的竞争。
即使有产业,人走了,产业也会枯萎。 比如,前车之鉴,东部三省的产业非常强,比如新能源汽车。 现在我们要去东北招贤纳士。 但如果我们看看其他行业,基本上都是跟风的。 人口流失逐渐停止。
上映之前,大家都认为人口不是问题,谁都可以生孩子,只要刺激一下。
但今天看,人口已经是存量了。 如果一个城市吸收更多,另一座城市就会减少。 而人口减少(尤其是年轻人口减少)是一个恶性循环,这意味着地方财政永远会出现缺口。 、地方债务和社保问题永远无法解决。
最终的结果是人口和工业双输。
因此,谁现在的人口吸引能力最强,未来的发展潜力就越大,以那个地方为中心的“城市群”就会建设得越快。
可惜的是,中国大城市的发展有一个最大的优势,也是最大的劣势,那就是“先让别人做,我再去抄袭”。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设立“经济特区”所创造的思维方式。 说白了,我们总期待一个“学霸”因为特殊政策先成功,然后跟在后面抄袭作品,成功。
比如,“工业园区和高新经济区模式”就是照搬江苏的。 它的发源地被称为“苏南模式”。 但现在如果你去寻找任何一个地级市,你很可能会看到它有一个模型。 拥有自己的“高新技术经济区”和各类工业园区。
又比如,在合肥率先推出的“产业大基金模式”。 即政府出资,联合民间资本投资新兴产业。 创造了像京东方这样的成功范例。 现在,你看,它正在全国范围内推出。 各种“大产业基金”,芯片普及后,到处都有芯片项目……
可惜,可惜,说到吸人,没有一个城市敢于当尖子生。
现在大家都取消限购了,那还有什么吸引力呢? 但这只是互相抄作业而已。 归根结底,还是那句老话:如果他们都有,那就说明他们没有。 如果他们都取消限购,就说明他们没有限购了。
换句话说,取消限购的好处必须“倒退”才能实现——只有别人限购而你不限购,才能吸引人。
现在限购解除,短期内并无帮助。 更多的人要么没钱,要么还在观望。 从长远来看,它不会吸引太多人。
事实上,我们现在就应该接受现实,那就是有些城市注定会在未来的人才争夺战中失败。
中国的发展模式与日本、韩国一样,都是将主要人口集中在东京、首尔等少数大城市群。 庞大的城市群吸引着绝大多数人口。
当然,出于安全考虑,人口集中确实存在隐患,但实际上,通过特殊建筑(如地下备用建筑)、发达的交通、先进的外围防护网(拦截设施),可以将风险消除。大大减少。 。
如果今天的一个城市能够认识到这一点,认识到最重要的是人口,然后迅速改变房地产政策,比如不仅取消限购,还推动保障性住房、廉租住房等政策的落实。对年轻人要友善……
那么,在未来以服务业为主体的时代,它将是一个吸引全国乃至世界人口的超级城市。
真的,不要再关注眼前房地产的成功或失败。
21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 人口,人口,人口。
继续浏览有关 房地产业 的文章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合肥出台房地产政策,最高 10 万购房补贴,公积金贷款额度提高
#中指快评#合肥出台新政,放宽首置业认定标准,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最高提供10万元购房补贴 5月15日深夜,合肥市发布《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措施的通知》,从...
-
港股内房股强势反弹世茂集团涨近160%%至1.16
5月10日世茂集团股价上涨。截图自同花顺iFind 本报(中时网)记者梁宝新、李蓓蓓深圳报道 今早,A股三大股指出现回调,房地产、人造肉、旅游板块表现强劲。 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