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金三银四”求职就业黄金期
现在正是求职、就业的黄金时期。 据教育部最新统计,202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到1179万人,同比增加21万人。 显然,这一代即将离开学校的年轻人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 另一方面,国家正在大力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生产力。 会给求职者带来哪些新的机遇和挑战? ?
日前,南京理工大学组织了一场线下招聘会。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24届毕业生彭少辉:传统制造业未来肯定会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因此,我更喜欢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化方向。
南京理工大学学生工作处处长周双喜:我们还举办了全校招聘会,服务新的优质生产力。 国防军工、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设立了相应专区,共有240家单位入驻。
上海海事大学举办的春季专场招聘会吸引了近500家企业参加,提供了约11000个就业岗位。 记者注意到,这些职位中,除了与学校优势专业相匹配的物流进出口相关行业外,约三分之一的职位来自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电子等一批新兴产业。信息。
上海浦东新区就业促进中心就业引进科副科长 张峰:这些行业参加招聘会的企业也在逐年增加,职位数量和种类也在逐年增加按年份。
记者走访多地就业市场发现,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相关人才需求十分旺盛。 智联招聘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后一个月,岗位竞争指数最高的10个职业中,前端开发成为竞争最激烈的岗位。
深圳市灵存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褚一兵:像我们这样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技术更新迭代非常快,对算法工程师的需求量很大。 今年我们计划在全国范围内招聘500人以上,招聘人数同比增长10倍以上。
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2024级硕士毕业生唐天一:我一共收到了大概10份offer通知。 市场对于人工智能人才还是相当渴求的。 我的研究方向是自然语言处理,就是研究比如说大的模型如何能够更好的应用到中文上。
湘潭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肖冬梅:只要是这个新兴行业背景的学生,就能得到很多就业机会。 他们现在的社会需求可以用“又饥又渴”四个字来形容。
专家表示,随着国家加快发展新生产力,新兴产业将不断释放发展动力。 虽然一些工作岗位会消失,但也会产生许多新的工作需求。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赵忠教授:新生产力本质上是一场技术驱动的技术革命。 在此过程中,对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专业的大学生需求也会增加。 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文社会科学没有发挥的空间。 比如,如何更好地完善社会保障和制度建设,使社会政策体系更加适应新生产力的发展? 例如,人工智能发展之后,关于人工智能如何遵守法规、如何平衡这个伦理方面的讨论已经有很多。 ,这些也需要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专业人才。
浩丰凭借在新能源领域的实力成为招聘热点
某招聘平台公布的数据显示,在众多新兴行业中,新能源领域是今年春招市场的热门招聘领域之一,不少毕业生选择进入该领域。
在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今年即将毕业的杨家奇正在向学长请教设备调试的问题。
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2024届硕士毕业生杨佳琪:除了我需要了解的基础知识之外,我即将工作的公司还要求我具备一些硬件调试能力。 我特地找了实验室的前辈来提高我的硬件调试能力,以便我入职后能更快上手。
杨嘉琪今年25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研究生。 他之前这个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是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和一些科研院所。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杨家奇等人有了更多新的选择。 今年她班上超过30%的毕业生选择了新能源相关企业。
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2024届硕士毕业生 杨佳琪:新能源的蓬勃发展创造了很多需求,包括控制算法岗位、新能源设备维护、以及一些硬件设计岗位。 有很多细分的工作。 例如,我的专业可以专注于风力发电机组的设计优化和数字化智能坚强电网的建设。 国家支持这个行业的发展,意味着这个行业未来对国家一定有比较大的支撑能力。 很多同学和我一样,希望通过一种智能赋能的形式,让新能源设备和系统与智能大脑配对。
北京理工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市场部主任 李奇:根据我们的统计,去新兴产业的人数比例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
在杨嘉琪即将上班的新能源公司,我们见到了嘉琪未来的团队成员,他们目前正在进行未来智能风电场的技术研究。
金风科技研发中心首席算法工程师于驰:整个研发中心的平均年龄大概在32岁到33岁左右。 希望这些最新的前沿技术能够应用于风电设计和控制,为双碳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
金风科技首席人才官 胡江:今年校招约150人,社会招聘约1000人。 除了机械、电控等传统领域的人才外,我们还在数字化、大模型、碳核查、碳交易等领域招聘人才,包括我们在“一带一路”和海外市场的开拓。 语言方面,也会有一些商业、法律方面的人才需求。
新能源汽车领域同样炙手可热。 在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该县新能源汽车产业去年吸引了近2.5万名毕业生。
2023届大学生彭帅:我在一次学校招聘会上,偶然发现新能源汽车行业也需要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所以我决定转行。 来到公司后,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好风会用我的力量送我登上顶峰”。 行业的快速变化让我每天都能学到新鲜的前沿知识,感觉个人发展空间很大。
合肥长丰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陈新宇:目前我们县内有近200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正在全力打造世界一流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基地。 预计未来3-5年,全县将新增就业岗位20万个以上。
未来产业“数字园区”将释放更多就业红利
未来产业是新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领域。 记者调查发现,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云计算等多个未来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
在湖南长沙建成的“天心数字谷”数字园区,近年来,中国电信中南智能计算中心、360国家科技创新研发总部(长沙)、湖南省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纷纷发力未来产业。 业务单位相继推出。
中国电信湖南公司云网络调度中心云与IDC技术总监 罗子熙:这是我们湖南电信的云计算大数据中心。 我们会从海量数据中挖掘一些客户感知优化方法,发现一些客户商机。
中国电信湖南公司人力资源部副部长 邓勇: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IT、5G、网络安全、量子等新兴技术领域人才需求巨大。 过去三年我们累计招聘了该类别的人员。 人才数量超过1500人,2024年我们还计划招聘400人左右。
落户数字园区的湖南大数据交易所是全国第五家、中部地区首家持牌数据交易所。 它将 400 多家“数字商家”链接到一个生态系统中。 自运营以来,该交易所已实现交易额10亿元以上。
湖南大数据交易所副总经理滕树华:现在,湖南大数据交易所周围聚集了很多企业,数据交易才刚刚起步。 后续涉及到数据供应方、数据处理方、数据合规方、数据交付给交易方,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人才。
长沙天心经济开发区组织与人才局局长周露露:就我们园区来说,产业数字化、数字化产业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需求,这些需求是我们相关部门急需的。人才和综合人才来填补。
记者了解到,入驻数字园区的企业数量还在不断增长。 仅中国电信中南智能计算中心就计划再引进1000家云计算、智能网联、5G应用、人工智能等企业入驻,全部建成投入运营后,有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产业规模近500亿元,有关部门也在积极引进和培养合适的人才。
长沙天心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曾红英:我们引进高端人才,另一个是培养人才。 我们与湖南大学、中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南林业大学、湘潭大学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机制。 并建立了15个人才培养基地,培养部分应用型人才。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00后在工厂成就自我
随着新生产力不断赋能传统产业,一些行业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革。 记者调查发现,这些变化不仅重塑了传统行业劳动者的工作环境,也催生了对新技术、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为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高度智能化的生产线、自动物料传送、每9秒就有一台笔记本电脑下线……在天津这座电脑制造生产车间里,几只机械臂在色彩缤纷的LED灯带间有序运转。 00后女孩李琪负责这条生产线从组装到成品下线的全过程。 虽然她现在已经很熟悉了,但是,一年多前,当她刚大学毕业学统计的时候,她根本没想过自己会去工厂工作。 在车间工作。
联想集团创新产业园(天津)智能制造部生产班组长 李奇:我以前认为工厂一定是嘈杂的环境,没有好的设备设施。 当时,我的室友在一家化工厂工作。 她告诉我,我需要开阔视野。 我不一定要在办公楼工作。 工厂有很多选择。
在室友的鼓励下,李琪看到了工厂的招聘信息,并提交了简历。 当她看到工厂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时,她的印象完全改变了。 进公司后,李琪一有时间就去找师傅学习不同岗位的技能。 她说,她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在桌面面板上拧螺丝,非常轻松。 她还亲眼目睹了零件一点一点组装成完整机器的过程。 很有成就感。 技术熟练后,李奇开始学习管理知识。 加入公司半年内,她负责新生产线的建设。
联想集团创新产业园(天津)智能制造部生产班组长李奇:我是2022年7月加入公司的,11、12月左右来到这里。 领导让我带头做好这项工作。 也是在那个时候,我每年都获得了优秀员工奖。
如今,李奇能熟练管理两条生产线,协调100多人的工作。 她参与建设的生产线日产量可达4000件。 在李琪工作的工厂里,像她这样的大学生有几十个。 当前,随着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企业正在积极构建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
联想集团创新产业园(天津)人力资源部部长李鑫:我们急需具有智能制造技能的综合性人才。 我们也在积极探索与大学的这种合作模式,并考虑将一些课程带到学校。 ,使学生能够在校期间提前完成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根据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计到2025年,我国智能制造数字化人才缺口制造业从业人员将达到550万人,人才供需比为1:2.6。
创新教育模式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
我们看到,随着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兴起以及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企业的人才需求正在发生变化。 那么,学校作为教育和人才输送的主体,如何培养适合的人才呢?
一大早,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一年级学生张家彦就准备上课。 不过,她的班级并不是在校园里,而是在一栋科技创新公司云集的办公楼四楼。 这是学校去年成立的未来科技学院。 今天她的课程是产品设计和交付,她要和同学一起调试智能汽车。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未来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实验班张家彦:我们设计的电动皮卡是一款集酷炫外观和智能科技于一体的智能汽车。
“智能汽车”是去年张家燕和同学刚入学时老师布置给他们的一个项目。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未来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实验班张家彦:当时是我们老师根据工程原理课程介绍的。 他说我们学期末要做一个智能汽车项目,但是他没有规定我们,所以我们就按照自己的方向和想法来设计它的外观和功能。
经过三个月的研发,智能车诞生了。 起初,嘉彦等人希望汽车能够在危险路段自动运输货物,因此设计了避障功能,但在路演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未来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实验班张家彦:我们原本想做避障功能,但在实际路演过程中,我们发现变成了避障功能。
当避障变成了追逐障碍时,学生们有点泄气。 不过,学校保卫处通报称,追障功能可以用于一些危险的追击行动以及校园道路巡逻等。 实验中的错误变成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更加鼓舞了学生们继续创作的信心。 为了设计避障功能,嘉彦团队还向与学院同一办公楼的扫地机器人公司征求了意见。 现在这款智能车已经研发成功,嘉研团队就在想是否可以增加更多的功能。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未来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实验班张家彦:老师向我们抛出一个问题,然后我们以此为指导去解决问题。 这和我们以前的学习、生活完全不同。 它使我们提高了更多的实践能力,也加深了我们理论的应用。
能够随时在行业前沿学习,是学校将未来科技学院安置在科技创新企业聚集的办公楼的初衷。 嘉彦和其他人设计了汽车,从发现和解决问题到最终产品的实现。 这也是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探索的人才培养新路径。 目前学院设有智能制造、消费电子、智慧医疗三个专业方向。 除了理论老师外,还有来自企业的一线行业导师。 导师以真实项目为驱动,引导学生独立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动手能力。 实践、产品思维等综合能力。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未来技术学院老师王伟:我相当于一个项目经理,学生就是我们的工程师。 学生相当于在大学里花了四年时间做项目和开发产品。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未来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张东军:我们的学生要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 当他们毕业后,他们不会觉得这个社会的一切都是新奇的,但是他们会发现社会的一切都是新的。 这些发达的东西是他们在学校学到的东西。
(央视记者高雷、韩文阳、高博远、陈独贵)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工信部将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发展,培育多领域企业,多地布局元宇宙迎新机遇
工信部要抢抓国家推进新基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的大好机遇。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数字产业化中小企业,要注重培育在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网络与数据安全、智能传感器等专业领域...
-
2024年人工智能时代:数字人才培育与技能升级的挑战与机遇
数智时代,人工智能已然成为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成为构建竞争新优势的关键因素,成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战略抉择。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居于首要地位,是经济社...
-
中科大创业精英:从医疗器械到芯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培养的行业领军人物
在中国著名学校的企业家派系中,北京大学,芬华大学,福丹大学和上海北北大学一直熟悉所有人,他们坚定地坐在“企业家摇篮”的宝座上。实际上,生活在安海省Hefei的中国科...
-
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的核心载体和主要阵地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培育优质新生产力的核心载体和主要基地。 作为科教名城,合肥多年来凭借积极主动的“先手”布局和坚定不移的方向不懈奋进,让“芯屏汽车一体化”“...
-
人工智能在人力资源领域的应用现状、机遇与挑战
本文探讨了人力资源领域人工智能的现状、机遇和挑战以及对人力资源专业人士的影响。 未来三年,企业家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具体来说,提高什么效率?降低什...